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自農耕從人類的歷史開展,蝗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全世界每年20% 的陸地面積上發生蝗害,影響着10%人類的生計。這問題的出現迫使科學家以及決策機關不得不尋求更好的對策以應付。沙漠蝗在特定的環境條件,它們能聚集成巨大的蝗蟲群,在很短的時間裡在所到之處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問題的關鍵在於硏究在什麼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促使沙漠蝗從單獨行動的草莽,聚集成數目巨大高度集中、有秩序、且有規律的蝗蟲群。在昆蟲、魚、鳥、動物以至人類等大規模的遷移存在簡單的行為規律:停留在一起,有時是為了食物,或者為了逃避敵人的攻擊;直到有部份成員了解目的地所在,其他成員便成為追隨者。

 

研究同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結論就是沙漠蝗身體所需要的蛋白質或礦物鹽與自己或同類身體構成物質極為相似。沙漠蝗大規模的遷移正是因為走在最前的為了解決饑餓,同時因為恐懼成為從後而來的同類把自己當作食物鏈其中之一環而作出本能逃跑。自然科學不一定是一篇勵志文章,同時自然界的對話存著太多的學問,我們能從中體悟了些什麼…? 又看懂了什麼? 閱讀《新科學家》《NewScientist》雜誌裡這篇有關報導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的科學文章,提醒自己不要只憑我們之天賦的聰明智慧或思想能力,以為真可直接去讀自然宇宙這部大書。

 

在網上廣泛流傳的描述老鷹習性的寓言勵志文章。寓言是這樣說的:『傳說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牠的一生可以長達七十年。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開始老化,喙又長又彎幾可及胸,羽毛過於濃密、厚重幾致難以飛行;此時,老鷹面臨痛苦重生及等死的選擇。老鷹得勉強飛到懸崖上築巢,靠著擊打岩石拍掉長喙,以新長出的喙拔掉老爪甲,再以新生爪甲拔掉老舊飛羽。經歷這段「剝奪」、「苦難」、「飢餓」、「口渴」、「無力」的困苦,五個月的焠練,老鷹煥然新生,便可再遨翔天際三十年。』老鷹重生故事是寓言一則,是虛擬的、是虛構的,所以亦毋須過於介意老鷹是否真的可以重生、擁有七十年的壽命又或是有一段五個月換羽期。重新得力,展翅上騰,總得基於現實,單靠著玄想是不可能重生的。

人生下半場,縱使必須經歷一段重頭來過的歷練。